|
【长三角】长三角:激发实体经济新能量 |
【changsanjiao】2018-8-16发表: 长三角:激发实体经济新能量 浙江德清县莫干山脚下,正经历着炎炎夏日。而当地一个已具规模的“地理信息小镇”更是“火热”,160多家企业正密集入驻。不久,这里将构筑起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新地标。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统计部门数据 长三角:激发实体经济新能量浙江德清县莫干山脚下,正经历着炎炎夏日。而当地一个已具规模的“地理信息小镇”更是“火热”,160多家企业正密集入驻。不久,这里将构筑起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新地标。 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统计部门数据显示,上半年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三省一市的经济增速分别达到6.9%、7.0%、7.6%、8.3%,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。 基数大、增长快,长三角无疑是我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压舱石。其中,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江苏消费升级、浙江数字经济、安徽工业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等,已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,产业布局会更趋明晰合理,区域发展会更加协调。 创新浪潮激荡“长三角经济高地” 奔涌而来的改革创新浪潮,正激荡着我国这片经济高地。 当传统超市遇上新零售,激发的市场潜力超出预期。今年上半年,江苏苏果超市直营店销售额134.7亿元,利润同比增长35%。总经理陈兵介绍:“苏果迭代升级大卖场、社区店、生活超市和便利店,打造品类中心、构建消费场景,扩大餐饮、儿童游乐等功能性商铺占比,有效释放消费升级的潜力。” 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,自主研发的集成电路生产设备,已被芯片制造商应用于45纳米到7纳米的先进加工工艺。中微半导体开发的用于led和功率器件外延片生产的高端设备,也在客户生产线投入量产,逐步替代进口设备。 “而新引擎正是在深厚的实业基础上生成的强劲动力。”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说,长三角经济抗风险能力强、迂回空间大、韧性足,底气就在于实体经济根基深厚。 在杭州,未来科技城、人工智能小镇、青山湖科技城串起的“城西科创大走廊”,正以崭新的面貌勾勒着浙江经济的未来。作为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,浙江省抢抓时间窗口、营造产业生态,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2348亿元,同比增长14.7%,占该省gdp比重提高至9.1%。 凭借坚实的工业基础、扎实的科技创新,加之江浙沪经济要素的溢出效应,安徽经济正以先进工业为方向,步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。数据显示,上半年,安徽省财政对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18.4%,全省共申请发明专利51229件、同比增长49.4%,全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3573件、同比增长25.2%。 以实体经济为纽带长三角企业唱响“多城记” 只有不实的“泡沫产业”,鲜有过时的“夕阳产业”。一些传统产业坚守实业转型,也同样面临机遇。 上海电气前身为1902年创办的大隆机器厂,是中国最早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。近些年来企业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科技创新,致力打造中国高端装备制造,同时加快国际化进程,目前已拥有海外企业24家,海外资产181亿元。今年一季度营收184.2亿元,同比增长20.04%,净利润同比增长22.55%。 今年上半年,浙江纺织、服装、皮革、化工等十大传统制造业利润增长24.4%,高出全省规上工业11.2个百分点。 而以实体经济为纽带,长三角产业在三省一市之间进一步加强专业分工、提升竞争力,越来越多的企业唱响“双城记”“多城记”。 “企业在上海松江建设正泰启迪智能港,在浙江嘉兴布局华东智慧能源与电气产业基地,在安徽合肥设立智能电力制造设备基地,由此实现了产业链、价值链的最优配置。”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成剑说。 在安徽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,50%以上的工业企业投资来自江浙沪地区,并与上海松江、杭州萧山等地产业园区展开合作,加快新兴制造业崛起。 激发市场活力多地打造“营商环境高地” 根植实业土壤,长三角新经济百花齐放、传统产业展现新面貌,背后是这一区域走在前列的改革步伐。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。为了激发市场活力,上海市积极实施政府服务“一网通办”,江苏省提出打造税收营商环境“高地”,浙江省全面推进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安徽省则打出了创优“四最”营商环境的牌子。 上半年,安徽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6.46万户,同比增长10.5%。江苏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0.5万户,同比增长10.3%。浙江新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3万户、38万户,分别同比增长27.9%和7.8%,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增强。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更高质量发展,三省一市正加快体制机制的建立。1月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三省一市在上海专门组建“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”。6月1日,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在上海举行会议,审议并原则同意《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18—2020年)》和《长三角地区合作近期工作要点》,提出要强化战略协同、要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、要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、要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、要共建共享民生工程、要创新完善合作机制…… 免责声明:凡网站注明非来源于铁合金在线的文字报道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,必须保留注明的“信息来源”,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。如因版权或其它事宜需要同中国铁合金在线联系,请致电400-677-6667。 (【changsanjiao】更新:2018/8/16 16:20:56)
![]() |